偶然中的必然
在汽車從傳統燃油車向智能電動車的演化過程中,諸多汽車部件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底盤系統亦如此,經歷了由傳統底盤到電動底盤再到現今提及率較高的智能底盤過渡。這也意味著,智能底盤是汽車產業技術變革所趨,偶然走紅背后隱藏著必然性。
從技術上來看,線控底盤系統取消了傳統底盤大量的機械連接裝置及液壓/氣壓等輔助裝置,在考慮安全冗余的前提下,所有執行單元之間的鏈接都是通過信號的交互去傳輸。這使其與傳統底盤相比具備以下兩大優勢:
1、有助于車輛提升安全性,具備響應速度快和控制精度高的特點。從自動駕駛系統分工來看,共分為感知、決策和執行三個部分,其中底盤系統屬于自動駕駛中的“執行”機構,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功能模塊。L3及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實現,離不開底盤執行機構的快速響應和精確執行,以達到和上層的感知和決策的高度協同。所以,智能底盤作為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執行基石,是發展自動駕駛的具體抓手。
2、減少了力在傳導過程中能量的損耗,同時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車能量利用效率,強化續航能力。與此同時,基于新能源平臺設計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底盤經過重新設計,可以更好的適應各線控裝置的布局。
“造盤家們”
目前綜合來看,“造盤家”大致可分為四類:
低速自動駕駛。自動駕駛企業的各種車型已陸續進入全國的自動駕駛示范基地進行公開或封閉的道路與場景測試,如自動駕駛接駁車、環衛清掃車、零售車、配送車等。而造盤家在滑板底盤開發初期,便已將智能駕駛或L4級自動駕駛作為其基本能力。
場景服務商。此類客戶覆蓋范圍較廣,包括物流運輸場景、移動出行場景、環衛場景等,對車型要求較高,有更高的產品定制需求。
三類純電動底盤市場。滑板底盤與三類底盤在硬件結構上高度相似,不同的是,滑板底盤具備了行走能力,包括支持智能駕駛或自動駕駛能力,且專為純電汽車研發,對校車等**車更為友好。(注:三類底盤,指不裝車身而安裝有發動機及傳動裝置、前后橋、轉向器、懸架裝置、車輪及輪胎、制動系統等總成,不能行駛)
尾部主機廠。尾部主機廠面臨壓力巨大,生存成為其考慮的首要問題。造盤家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底盤方面的研發理念和思路更為靠前,其低成本、短研發、通適配的優勢,可**降低研發時間和資金投入,加快主機廠造血循環。同時,造盤家與主機廠的合作與聯盟,對雙方而言,利大于弊,各取所需。
相對而言,線控制動和線控轉向因量產時間較晚,且技術門檻高,目前滲透率亦處于低位。不過這兩類子系統是智能底盤發展之關鍵,也是實現自動駕駛技術,因此,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隨著車輛自動化水平提升,線控制動和轉向未來5年將迎來爆發期,外加其單車價值本身較高,未來將會引發更多的投資和關注。
總的來說,智能底盤正在迎來其高光時刻,技術上也進一步成熟和完善。不過,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尤其到了L3以上自動駕駛階段,對智能底盤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安全冗余方面。因此,在看到智能底盤創造價值的同時,更需要行業加大協同,建立更加完善的功能安全體系去保證車輛能夠及時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